矿用刮板输送机工作原理
在煤矿开采领域,物料运输的效率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体生产流程的顺畅性。作为井下运输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,矿用刮板输送机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,在煤炭、矸石等散状物料的连续输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本文将从动力传递、物料承载、运动机制三个维度,系统解析其工作原理的核心逻辑。
一、动力传递系统:从驱动源到牵引构件的能量转换
矿用刮板输送机的动力传递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关键环节:动力源启动、扭矩转化与链轮驱动。
1. 动力源启动与柔性连接
设备通常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,其启动过程需兼顾平稳性与安全性。在电动机与减速器之间,液力耦合器作为柔性连接装置,通过油液介质传递扭矩。当电动机启动时,液力耦合器内的泵轮高速旋转,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冲击涡轮,实现动力的渐进式传递。这种设计有效避免了电动机直接启动时的电流冲击,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,同时降低了机械故障率。
2. 扭矩转化与链轮驱动
减速器作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,承担着将电动机高速低扭矩输出转化为低速高扭矩输出的任务。其内部通过多级齿轮啮合实现减速增扭,典型减速比范围为1:20至1:50。经过减速器处理后的扭矩传递至链轮组件,链轮齿形与刮板链环节完全啮合,确保动力传递的精准性。当链轮旋转时,刮板链在摩擦力与机械咬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循环运动,形成闭合牵引回路。
二、物料承载结构:中部槽的力学设计与功能实现
中部槽作为物料承载与运输的通道,其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设备的运输能力与适应性。现代矿用刮板输送机采用模块化中部槽设计,具备以下技术特征:
1. 双层槽体结构
中部槽由上槽体与下槽体组成,上槽体作为物料承载面,其内宽通常为800-1500mm,深度达300-500mm,可容纳煤炭、矸石等散状物料。下槽体则为刮板链提供回程通道,两槽体之间通过高强度锰钢隔板分隔,确保物料与回程链互不干扰。这种设计使设备在满载运行时,刮板链始终处于封闭环境中,有效降低了链条磨损与物料洒落风险。
2. 耐磨强化工艺
针对井下恶劣工况,中部槽采用复合耐磨技术:槽体底板使用高铬合金堆焊层,厚度达8-12mm,可承受物料持续冲击;侧板则通过淬火处理,硬度提升至HRC50以上,增强抗变形能力。部分高端设备还在槽体表面喷涂碳化钨涂层,使耐磨寿命延长至传统钢材的3倍以上,显著降低了设备维护频率。
3. 可弯曲连接机制
为实现工作面推进时的动态调整,中部槽之间采用铰接式连接结构。每节槽体两端设置连接耳板,通过高强度螺栓与相邻槽体固定,耳板间预留2°-4°的弯曲余量。当液压推移装置推动输送机前移时,中部槽可在水平与垂直方向自动适应地形变化,确保运输线路的连续性。这种设计使设备能够配合采煤机实现“推进-运输-支护”的协同作业,大幅提升开采效率。
三、运动机制解析:刮板链的循环驱动与物料推移
刮板链作为牵引构件,其运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,形成完整的物料输送闭环:
1. 重载段物料推移
当链轮驱动刮板链沿顺时针方向运动时,位于上槽体的刮板将物料向后推移。刮板采用高强度合金钢铸造,厚度达25-40mm,与槽体底板的间隙控制在2-5mm,确保物料被完全刮取。在运输倾角≤25°的工况下,刮板通过机械推力克服物料内摩擦力,实现水平或倾斜输送;当倾角超过10°时,需配合锚固装置与防滑链增强稳定性。
2. 机头卸载与转向
物料被输送至机头部位时,刮板链绕过链轮完成180°转向。此时,刮板由水平状态转为垂直状态,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落至转载机或带式输送机。为提高卸载效率,机头部位通常设置卸料弧板,其曲率半径与刮板链节距匹配,确保物料完全卸出且不卡链。
3. 空载段回程运动
完成卸载的刮板链进入下槽体,开始空载回程。此阶段链条仅需克服自身摩擦力与槽体阻力,能耗较重载段降低60%以上。为减少回程阻力,下槽体底部设置润滑装置,定期喷洒石墨基润滑剂,使链条运行阻力降低至0.05N/mm?以下。
4. 机尾张紧与闭环形成
刮板链返回机尾后,通过张紧装置调节链条松紧度。张紧装置采用液压缸驱动,可实现0-500mm的行程调整,确保链条预紧力维持在设计值的±5%范围内。适当的张紧力既能防止链条跳齿,又能避免因过度张紧导致的功率损耗与链条断裂风险。
四、技术演进与效率提升
随着煤矿开采向智能化、高效化方向发展,矿用刮板输送机的技术升级呈现三大趋势:
大功率驱动技术:采用双电机并联驱动,单台电机功率突破500kW,总输送能力提升至1200t/h以上。
智能监测系统:集成扭矩传感器与振动分析模块,实时监测链轮磨损、链条张力等参数,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%以上。
轻量化材料应用:使用高强度铝合金替代部分钢制部件,设备自重降低30%,能耗减少15%,同时保持原有承载能力。
结语
矿用刮板输送机通过精密的动力传递系统、模块化的物料承载结构与闭环运动机制,实现了井下物料的高效连续运输。其设计逻辑不仅体现了机械工程领域的力学平衡艺术,更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适应了现代煤矿开采的严苛需求。未来,随着材料科学与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突破,这一经典运输设备必将焕发新的生机,为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